攸县:“乡村振兴路”见证城乡畅通 -新华网
新华网 > 新闻 > 正文
2025 09/16 17:08:46
来源:新华网

攸县:“乡村振兴路”见证城乡畅通 

字体:

  一条路,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,也见证着一方水土的发展与变迁。在攸县春联街道柘合社区,曾经的柘六公路坑洼泥泞、通行艰难,被群众称为“烦心路”。如今,这里已焕然一新——平坦宽阔的沥青大道向前延伸,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,车行顺畅、人走安心,成了当地人口中实实在在的“乡村振兴路”。

  从“堵心”到“连心” 一条路凝聚一方人

  “这哪是路,分明是‘拦路虎’!”提起以前的柘六公路,社区居民张大妈止不住摇头。这条曾是日常出行和农产品外运的“咽喉要道”,却因破损严重,一度制约了整个社区的发展。蔬菜运输损耗陡增,孩子上学不得不绕远路,连急救车辆都难以快速抵达。“路一差,邻里走动都少了,人心也散了。”一位老党员感慨道。

  面对困境,柘合社区下定决心启动柘六公路改造,推进“刚改柔”及亮化工程。倡议一经发出,响应如潮。“家乡的路,咱自己得操心!”在外企业家踊跃捐资,老党员带头出力,商户主动联系施工队,年轻人线上转账支援……短短时间内,社区自筹资金达44万元。

  资金到位了,更棘手的问题却接踵而至——土地协调。居民刘大哥家的一小块自用地恰在规划拓宽范围内,起初坚决不愿让出。社区干部和党员代表一次次上门,耐心帮他细算“经济账”和“长远账”,真诚的沟通最终打动了他。“为了大伙,我愿意!”刘大哥的转变,也带动了更多群众支持。

  施工期间,居民们自发参与清洁、送水、监督工程质量,以往因小事结下疙瘩的邻居,也在共同劳动中冰释前嫌。“路修好了,人心也更近了。”社区干部欣慰地说,“我们修的,不只是路,更是信任和希望。”

  从“末梢”到“枢纽” 农村路网全面升级

  柘六公路的焕然一新,是攸县全力推进农村交通建设的生动缩影。过去一年,攸县累计建成旅游路、资源路、产业路43.2公里,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24公里,改造危桥4座。

  如今,攸县农村公路网络越织越密:17个乡镇街道实现三级以上公路贯通,所有25户1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达水泥(沥青)路,农村公路等级比例提升至80%。“会车难”和“断头路”问题得到根本缓解,“四好农村路”省级示范县成果持续巩固。

  从“通路”到“兴产” 交通赋能乡村振兴

  路畅通,产业兴。柘六公路改造完成后,蔬菜运输更便捷、卖得上价钱,孩子上学、老人就医不再难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道路畅通吸引了乡贤返乡投资,为社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

  放眼全县,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正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动能。旅游路、资源路、产业路与安防工程、危桥改造等项目,有机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布局,逐步构建起“农村公路+干线公路+产业园区+旅游景区”融合发展的新格局。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实际问题,更打通了“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”和“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”,为攸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。

  从“建设”到“养护” 长效机制保障路畅人安

  修路是第一步,养路是长远计。接下来,攸县将持续推动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走向市场化,对全县624.711公里县道与省道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专业养护单位,严格依据国家标准实施养护作业,并建立考核机制,实现“以考促养、按效付费”。

  展望“十五五”,攸县将持续争资引项、加快项目推进、优化运输服务、加强行业治理,推动更多民生实事落地见效,让一条条“乡村振兴路”不仅畅通城乡,更直抵民心,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能。(易大鹏 周浩 张婵)

  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左栀子】